佛像加工厂:从刻画到流行的佛像生产历程
佛像加工厂是制造佛教造像和古典建筑装饰品的生产工场,主要生产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神兽、屏风、花瓶等各种敬神用品。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而佛像加工艺术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现代社会,佛像加工厂已在全国各地兴盛并传承。
一、佛像加工的方式
在佛像加工厂,佛像的制作大多分为三种方式:从石中雕刻,从木头绘制,或是从黏土模具中铸造。首先,从石头雕刻出的石制佛像通常更耐久、重量较重、质感较好,成品的细节和纹理相对较精细;木制佛像则将木头雕刻轮廓一般,制成一幅画轮廓,并根据设计要求尝试着进行上色;最后,黏土模具则是当前商业化制造佛像的主流方式之一,因为它便于量产。在模具上喷上一层混合的亚克力漆,使其变成沉着柔和的颜色,这个过程被称为“打漆”。完成后的佛像可以做成素色或者彩色。
次要而又关键的步骤,是将佛像粘贴起来。工人们必须用打泥水的方式,将不同部位的物料粘贴在一起。在佛像以外的区域,会切下一层厚塑料布,然后用胶布或木条加固,使其不易变形。
二、佛像制作的历史
佛教造像,在中国从佛经传入后,即成为重要的宗教文化传承活动。在佛教中,佛像代表着佛陀的形象和标志。而佛像制作,毫无疑问是佛教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佛像的形式多达三千多种,时代和地区不一。佛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5年,阿育王时期,当时佛像也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十分明显。
小到粉末,大到十数米的石像、金身坐像、像都盛行不衰。在近代历史中,由于各种因素,佛像加工厂逐渐式微,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独立的佛像工艺人才减少,佛像加工厂只生产少量佛像。自1990年代之后,随着宗教复兴和西方佛教界的大量进入,佛像加工厂在中国再次兴盛。
三、佛像加工的特点
佛像加工厂工匠所用的纯手工艺术,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佛像的制作是一种综合艺术,注重造物过程的细节是加工巨大的特点。但是,在佛像加工厂中,传统的手工艺方式和复合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得到了良好的融合和发展。
因为佛教造像的特点和宗教文化背景,佛像制作是凝聚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元素的。佛像的外形,能够反映佛教文化层面。所刻造的佛像,如抱子菩萨、多臂观音、地藏菩萨等,起源至远古时期,已在佛教文化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实际上,中国佛像产业的发展,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打破禁锢和定型化的局面,获得更为肆意和灵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