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嫦娥》——古诗中展现的悲凉哀怨
李商隐(813-858),唐代讽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诗歌无比悲凉而著称。《嫦娥》便是其创作之一,是一首将古代神话融合在诗中的规模宏大的长诗。该诗描述的是嫦娥的故事,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对个体命运的惋惜,以及对现实人生之苦涩的苦恼。
1. 诗歌背景
“嫦娥”出现在《山海经》、《史记》、《汉书》等多部史籍和文献记录中,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嫦娥是天上的仙女,水晶宫中的玉兔常伴在她的身旁。又说她嫁嫁给了后羿,随他上天宫。后羿偷了不该偷的去了人间,被玉帝惩罚掉了一个太阳,只得回到人间洪水滔滔,死伤无数,后羿发现嫦娥不愿意舍弃人间众生而选择留在凡间,最后用天宝射下了他和嫦娥带上去的九颗太阳或九只龙,把嫦娥留在了人间,而他自己升天化为仙。
2. 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嫦娥》以嫦娥为主人公,讲述了嫦娥在凡间所经历的悲惨命运。嫦娥名叫怀素,在年轻时与文学家宗退(也被译作“退之”)相爱。但由于宗退家境贫寒,不能成亲,最终嫦娥被迫嫁给富家子弟项鸠(被译作“绝”),但项鸠却因“美人不恋六朝”,拒绝和嫦娥成婚,选择了宫女雷娘。最终,怀素被安排为姨妈嫁出,过着门第高年纪却无所事事的生活。李商隐的嫦娥在这个“两地鸳鸯”的爱情故事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性形象,一个缉凶拯民的正义之士;一个对爱无法放手的感性女性,同时也是一个在梦想中摇摇欲坠的空间人;一个在巨大利益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3. 诗歌主题
在这首长诗中,李商隐借嫦娥之口,表达出了人们对命运的无力感,对爱情的追逐,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他以另一种方式,来反映出自己和时代的困境,体现出了当时受尽痛苦的流寇和知识分子的处境。嫦娥的爱情故事,虽然编织成了一个伤感凄美的故事,但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人生命运逆境的无奈和绝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怀疑和不满,作者通过嫦娥的形象,抒发了对生命、人性、梦想等颇深的思考。
4. 诗歌特色
说到《嫦娥》,人们很容易会想到“月”这个概念,诗歌中的“奔月”、“苍苍远山”、“海角天涯”等等词句,都是琼瑶葱郁,令人感受到怀念之情。此外,李商隐的《嫦娥》也存在着一些象征性的意味,如“彩云易散琉璃透”中“彩云”代表光阴短促,而“琉璃”则象征心灵之美等等。此外,这首诗也以叙事为主,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象蕴含深刻等特点,成为了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嫦娥》以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嫦娥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想象和思考,而李商隐的诗歌则引领着我们感悟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文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