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会不会月经不调?
哺乳期是指产后的前六个月,其间母乳是新生儿的唯一营养来源。不少女性在这个时期会出现月经不调的情况,究竟是否与哺乳有关呢?
哺乳期月经不调的原因
1. 激素水平
产后,乳腺细胞分泌乳汁的同时也会分泌催乳激素和泌乳激素,这些激素会抑制卵巢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卵巢排卵和新月经周期的形成,导致月经不调。
2.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会对泌乳激素和卵巢激素的分泌产生调节作用,使得卵巢激素的释放程度较低,从而导致月经不调。
3. 婴儿的哺乳行为
婴儿的哺乳行为也会影响母亲的内分泌,特别是夜间的哺乳会抑制卵巢激素的分泌,对月经周期的恢复有一定影响。
哺乳期月经不调的症状
月经不调是指出现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的情况,或者月经量与周期长短不符的情况。
1. 经期不规律
哺乳期月经不调常表现为经期不规律,月经周期会比产前更长或者更短,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漏经的情况。
2. 经血量减少
哺乳期月经不调还常常伴随着经血量减少,甚至出现只有点滴量的经血。
哺乳期月经不调的处理
1. 结束哺乳
如果母亲已经决定结束哺乳,可以通过接受调理、辅助药物等措施来帮助身体尽快恢复正常。
2. 合理营养
母亲在哺乳期间要保持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的补充和恢复,保护卵巢功能。
3. 睡眠充足
母亲还要注意睡眠充足,减少精神压力和情绪变化,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4. 及时就医
如果月经不调情况较严重,出现了伴随症状,母亲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母亲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例如针灸、药物等。
总结
哺乳期月经不调是常见的问题,在给母婴带来麻烦和不便的同时,也会让妈妈们心情烦躁、疲倦不堪。母乳喂养长达6个月对于婴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母亲在哺乳期也应该注意身体健康,及时就医,更好地照顾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