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读大专会不会太老?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许多迟早要选择考虑进入大学的人来说,是否年轻是一大问题。在这方面,24岁似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疑虑的年龄。对此,我们来看一些数据,以真实的信息告诉读者24岁的到底是否过了大学的快车道。
1. 大专生学历层次升高迅猛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大专始终备受社会关注。翻看许多年度大学报告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被列入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与普通高校不同,大专在国内地位一般,也有被社会较为普遍质疑的现象。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24岁的年龄是否影响大专生学历的升迁?
数据表明,在2000年与2010年之间,大专生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博士由0.11%增加到3.5%,硕士由3.07%增加到11.5%,学士从46.11%增加到79.6%。也就是说,大专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比以前更受到重视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24岁读的大专,只要继续用功努力,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过那些年少成名的人。
2. 留下机会
在社会分层的趋势下,教育本就是划分人群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我们希望多年教育制度改革可以弥合贫富差距,但现实很残酷:学历对于找工作、开展事业这类问题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会担心,过了读大专的年龄,会不会误失很多机会?
实际上,过早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发光,也是很重要的。24岁的人大多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专,这代表已经掌握了不少进修新技能的能力。另外,在21世纪这样的社会中,机会并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或许,脱机社交给了你展示能力的机会;或许,自媒体的出现让你有了全新的机遇。总之,留下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只是不经常看到而已。
3. 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要准确
对于想要读大专的学生,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年龄的限制会让一些事情变得更为紧迫。公开数据显示,在大专的就业竞争中,来自于名校的学生会更有优势一些。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比起学校,学科专业可能更为关键。日前,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语言文字等专业培养“流量工程师”的倡议。这意味着,未来就业市场将呈现什么样的趋势?每个领域内的竞争如何?如果提前研究调查好了,还将更有助于选定人生道路。
总而言之,年龄对于读大专的人并非决定性因素。相反的,在一些领域中,年龄还拥有不少的优势。24岁的年龄或许已经晚了,但是可以马上采取行动,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选择专业,选择适合的学习平台和机会,这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