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专区:社会工作应是好还是不好?
社会工作是指针对社会上的弱者、受压迫者和需要帮助者所展开的一种专门性服务活动,其目的是在社会需求驱动下促进社会发展、保障公共权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增进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和人文关怀特征的社会工程,社会工作在国内外普遍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度研究。然而,关于社会工作到底“好不好用”这一问题却常常引发争议。
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目标不仅在于传统福利工作的“救济”和“捐助”,还注重通过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激发责任为前提和以共建共担为愿景的参与式方法,改变弱势群体的被动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促进社会责任与荣誉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它的出发点不是等待弱者自我救赎,而是通过供应社会资源,激活个人意志,重塑社会期望和信任等手段,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公正分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结构性调整。它强调的不仅是面向需求、全过程式服务,而且是要全面覆盖各种具体的需求,supplementary(辅助)、complementary(互补)、augmentative(增强)、facilitative(助推)和corrective(纠错)。
然而,这一理念的实际操作又经常被质疑。社会工作虽然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但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连续存在多种问题:第一,社会工作的空间、资源、体系和实践仍然不充分,政府政策和社会意识的支持仍然不足,社会工作人员困难较多,职业激励机制不明确,培训和评估体系未满足国际水平。这些因素限制了社会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影响和创造力;第二,社会工作的定位和目的常常因地区、成本、时间、团队构成、资源丰富程度等原因而各不相同,其评估和质量控制也缺乏一致性。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社会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第三,社会工作的道德导向和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和可信的,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个体性,其实践成效通常受到不同评价者的认识水平、利益关系、偏见偏差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的精确性、反馈性和延展性。
冷静分析虽然能够发现社会工作的问题,但我们要始终保持社会工作可能的积极性和发展性,更应当关注如何全面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标准化。社会工作的实践不仅包括常规服务、紧急救助、突发事件处置和意外矫正等各种环节,还包括方案设计、创新探索、行为干预和信息沟通等领域。要想让社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必须保证其概念体系、制度化模式、实践规范和学术研究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具体来说,应优化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管理模式,形成规范化和联通化的网络服务系统;加大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职业考核力度,强化服务品质和危机处理能力;开展对社会工作成果和互相比较的实证研究,提高社会工作的科研水平和知识转化率;加强对普通民众的社会关爱与传达,提高社会工作的政治人气和知名度等。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好不好用仍然是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不同方面的人士有着各自的看法和评价。但无论如何,我们要通过跟进实践、促进革新、优化供需和加强监管等手段,才能为社会工作保驾护航、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幸福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