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收藏品诈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藏品交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然而,患者众多的藏品交易市场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温床。北京就曾经发生过一起以收藏品为名义的诈骗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案件始末
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刘某通过微信联系了一名在天津的藏品收藏爱好者王某,假称自己有价值不菲的古代文物和名画,希望能得到王某的帮助鉴定和估价。
在几次见面交流后,刘某让王某把这些收藏品先暂时保管起来。几天后,刘某告诉王某他要去出差,希望将收藏品寄存到另一个安全的地方。王某同意了并帮助寄存了这些藏品。
不久之后,王某发现刘某不仅没有回来,还不再接听电话。他于是去查看自己寄存的收藏品,发现里面全是普通的石头和一些作品赝品。之后,警方介入,并查清了这起诈骗案件。
案件分析
这起北京收藏品诈骗案件是典型的以骗取信任为手段,进而实施诈骗的案例。作案者伪装成有价值的收藏品拥有者,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钓鱼式地寻找被害人。通过多次见面、交流建立互信关系,进而引诱被害人相信自己藏品真实有价值,并放心地将收藏品交给他们保管或转移,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刘某在面见王某之前就准备好了赝品和假的文物,并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出这些藏品的神秘感和珍贵感,使得王某相信这 正是自己想要的真品。同时,刘某还采取在某个时间点“出差”、需要寄存等思维定势的手段,将藏品转移到别的地方,从而使得王某无从查察藏品是否真实,进而更容易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
这起诈骗案件告诉我们,收藏品市场既存在大量的真品,也同样存在大量的赝品、仿品等假货。为了避免成为诈骗案件的受害人,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应该慎重购买和鉴定收藏品,不要轻信一时的判断和色厉内荏的陈述,应该了解藏品的极限市场价格,多向权威收藏机构了解信息,避免交易中被pit。同时,在收藏品保管方面,要选择可靠的渠道和正规的收藏品仓储机构,尽量避免将其寄存于个人手中。对于不法分子的骗局,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多次察觉陷阱,以免成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