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旅游是一种旅游行为,是指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公款进行旅游活动的行为。在国内,此类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公款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直接损害了政府形象,浪费了纳税人的财产,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利益。因此,如何界定公款旅游,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公款旅游的概念
公款旅游一般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职工以公款支付旅游费用,进行旅游、培训等公共事务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行为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使用公共财产。公款旅游的费用是由单位或政府机关以公共财产出资的,职工仅需参加旅游活动即可。
2. 受到安排。公款旅游一般都是由单位或政府机关安排,职工无法选择目的地、旅游方式、行程安排等。
3. 目的具有纠集性。公款旅游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机关单位团结职工,达到培训、磨合、文娱的目的。
二、公款旅游的界定
在我国,公款旅游的界定标准较为明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性
公款旅游的目的是与公务有关的集体活动,即在组织批准的公务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比如说某市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人大调研期间,前去旅游就属于公款旅游行为。
2. 费用来源
公款旅游费用必须由公共财政拨款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支付,不能以其他形式支付,如吃喝玩乐。
3. 依据性
公款旅游行为必须受到批准,得到相关证明、凭证、发票等相关单据,如果没有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则属于违规行为。
4. 选定旅游目的地的可行性
公款旅游选定的旅游目的地需纳入该单位工作领域,且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所选旅游目的地与单位工作领域无关,或过于奢侈,亦属于违规行为。
5. 费用合理性
公款旅游行为的费用必须合理,不能超出财务预算,且费用必须与活动目的、内容、规模、期限等相适应。
三、公款旅游的影响
公款旅游是一种不良的官僚主义现象,影响很大,给政府形象、职工形象都带来了恶劣的后果。
1. 扰乱工作秩序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公共事务需要缜密处理,职工应该严谨工作,快速反应,而公款旅游常常延误所属公共事务。
2. 消耗公共财产
公款旅游浪费了公共财产,这不仅有损纳税人的利益,也不利于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3. 损害政府形象
整个社会都对公款旅游产生不满,公款旅游成为谈资,负面报道泛滥,这必然给政府形象、公职人员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
四、公款旅游的规制
为了防止公款乱花、乱腐,加强廉政建设,一些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对公款旅游进行了规制。
1. 费用限制
针对公款旅游费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关于收紧公款旅游费用标准的通知。规定公款旅游费用超过500元/天的必须得到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审批和公示,确保费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扁制管理
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对公务休假、培训考察、商务接待等范围内的公务旅游采取扁制管理,确保旅游活动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3. 加强制度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公费旅游管理办法的规章,建立了预算管理、审核验收、政务公开等制度,以保证公款旅游行为的公开透明与规范化。
综上所述,公款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不良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形象以及职工的形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加强规制和监管的同时,需要更加深入的教育职工提高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切实做到克己奉公、廉洁奉公,而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这种不良现象的共同监督。